感恩教育课题总结(共15篇)

感恩教育课题总结 第1篇

感恩是一种情怀,你有一颗感恩的心,你会快快乐乐的感受学习,体验生活;你有一颗感恩的心,你会规范自己的行为;你有一颗感恩的心,你会感受到父母对你的感情、老师对你的恩情、朋友对你的友情;你有一颗感恩的心,你会对你所遇到的一切都抱着感激的态度,这样的态度会使你消除怨气。所以,每个人都应该学会“感恩”,这对于学生来说尤其重要。学生现在都是家庭的中心,平时只知有自己,不知爱别人。所以,学生要学会“感恩”,其实就是要让学生懂得尊重他人。对他人的帮助时时怀有感激之心,让学生知道每个人都在享受着别人通过付出给自己带来的快乐的生活。 为此我校在三月份全面启动以感恩励志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月活动,运用活动引领、细节渗透、文化熏陶等有效的策略,让同学们找回感恩的心,领悟生命与成长的真谛。

在实施感恩教育的过程中,我校以活动为载体,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引导学生从感受最深的身边人、身边事开始,学会感激父母,感激父母给我们生命,感激父母养育了我们;学会感激老师,感激老师为我们导航,感激老师培育我们。从感激父母老师开始,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再引导学会感激他人,感激社会,感激一切为自己的健康成长付出心血和汗水、提供服务和帮助的人。

通过“感恩”系列教育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父母的“不容易”,体会父母的辛劳,培养学生一棵感恩父母的心。用自己的具体行动去感谢父母。

通过“感恩”系列教育活动,使学生学会关心身边的人和环境,学生做一名好学生好公民。

通过“感恩”系列教育活动,使学生知道了人的一生中应该感谢的不只是母亲还有很多人。父母、老师、朋友、同学、亲友、陌生人等等。正是由于有了这些人的付出的爱心,学生的世界才变得如此温馨和美丽。

学校以让爱插向翅膀大型报告会拉开了整个活动的序幕,此外学校还组织了感恩励志黑板报评比,召开了主题班会,举行了演讲比赛,“感恩”征文大赛 ,在教师中评选爱心之星、教学之星、敬业之星等形式,在学生中评选孝道之星、学习之星、勤奋之星,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了解到我们的灿烂文化,懂得今天的美好生活是来之不易的,更加认识到要珍惜现在,刻苦学习,将来报效祖国,为祖国的`发展壮大做出自己的贡献。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同时也让学生明确国家虽然强大了,但现在依然是发展中国家,还需要我们奋发图强,为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经过系列活动的开展,学生进一步懂得了“ 感恩 ” 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人生境界的体现。一个人对社会、对父母、对亲朋好友,要永存感恩之情,永怀感恩之心,才能从各个方面获得更大的情感回报。

在征文活动这一环节,学生体悟到来自父母慷慨无私的爱,知道父母给他们的各种爱背后,原来都隐藏着那么多的辛酸。从而树立了学生的责任意识、自立意识,同时克服奢侈、攀比、享乐等毛病。

一个学生这样写道:我知道:您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您不曾有过轰轰烈烈的事业,也不曾有过腰缠万贯的财富,您赶不上潮流,您甚至连电脑都不会用。但是您仍然是我最爱的人。您是我生命的创造者,是我人生的领路人。是我遇到风浪时平静的港湾,是我遇到挫折时的坚强后盾。千言万语说不尽儿女对您的感激之情。看着吧爸爸妈妈,我会用一生来报答您们!

学校通过开展系列感恩主题教育,培养学生能牢记不忘别人的帮助之恩,不忘父母师长的养育教导之恩,进而在全校范围内乃至在社会上形成德育功效上的渗透辐射。活动使学生学会了反思,学会了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加强自律,学会了对帮助过自己的人心存感激,进而塑造了学生的健全人格。

总之,感恩是一种文明,感恩是一种品德,更是一种责任。感恩的主题是永恒的。就让我们一起努力,让每一个同学都怀有一颗感恩的心,积极地去面对生活,让人文和谐的光彩照亮校园,让真情充溢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让可爱的校园奏响和谐的强音!

感恩教育课题总结 第2篇

一、课题背景

1、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趋势分析

近年来,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教学实践也的确丰富多彩,如“六步教学”“反刍教学”“有效教学”等也卓有成效,他们的成功经验为我们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可是,许多改革要么“雷声大,雨点小”,要么条件要求太多太高,难以施行,再加之升学率思潮的影响,使得语文教学的实践难以大面积推广,于是,我们在深入思考和探索后,决定倡导一种可行的教学实验。 为此,我们愿意倾注全力,让梅里斯中学的学生沐浴在语文生活的阳光之中,充分体验到语文生活的丰富多彩,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学习与生活中得以全面提高。

2、本课题研究是改革目前课堂教学低效或无效状况的需要。 在我们对我校《学生语文学习现状调查问卷》的分析中,我们发现在目前的语文教学中,存在着许多令人担忧的地方。我们很多老师在教学中,并没有真正领悟新课标的精神。

(1)有的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痛苦,课堂平淡,气氛压抑沉闷,缺乏情感、单调枯燥,课堂上只有严肃的单一对话,只有单调的文本剖析,学生昏昏欲睡,个性得不到张扬,思维得不到开放。

(2)有的教师放任自流,没有充分引导,没有明确目标,其结果是不少学生无所适从,忙而无获。

(3)有的教师只在课堂上安排学生交流、汇报、表演、操作、检查,学生很难真正操作。

3、本课题研究是进一步提高教师教学业务能力的需要。 新课程对教师的发展提出了许多要求,如何在教学中不断提高自己,使自己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使自己成为一个专业型教师,这是应该引起广大教师思考的问题。

通过校本教研,我校的教师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在主动探索、主动反思方面还不是很理想的,因此,我们要通过课题研究来大步提高教师们的教育科研意识,使每个老师都成为学习型的老师,做反思型教师,做合作型教师,从而提高学校整体教学质量。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及价值

1、研究意义

(1)语文教学生活化的探索研究有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特别是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了,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实现新课程标准三位一体目标,这正是本课题理论和实践的亮点所在。

(2)语文教学生活化的探索研究,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发展学生,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态度,学会在生活中学习,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好基础。这正是本课题理论和实践的核心所在。

(3)语文教学生活化的探索研究,有利于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

从教学理论上看,教学研究可以帮助教师从整体上综合地认识和探讨教学过程中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多样化的表现形态,更新教育观念,有利于从动态上把握教学过程的本质和规律。

2、研究价值

(1)理论价值

通过语文教学生活化的探索研究,将不断促进大语文观发展。

(2)实践价值

本研究可以促进语文教学的有效实施,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一线教师提供可供操作的策略,为教育研究者提供丰富的有价值的教学案例,从而促进语文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发展。

三、研究内容及方法

1、本课题的研究内容语文教学生活化”主课题包括以下三个子课题:

(1)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策略研究

(2)课外阅读生活化——三三制阅读策略

(3)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生活化——语文综合实践“三旅延伸” 策略

2、 研究方法:

本课题需采用综合方法进行研究,即根据不同阶段的要求将文献研究法、调查检测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科学研究方法,综合运用,以期达到最佳研究成果。

四、研究步骤

1、课题申报:20xx年9月,制订课题方案,完成课题申报。

2、课题开题:20xx年10月,完成课题开题报告。

3、课题实施:20xx年10月至20xx年10月,进行课题研究。

4、课题总结:20xx年10月—20xx年12月,完成研究报告,成果鉴定与结题。

五、预期成果

1、调查报告、研究报告、论文集、影像制品、相关资料、案例集

2、我校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显著提高,学科教学质量上新台阶。

3、我校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及语文素养得到增强;参研语文教师的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得到增强,思维方式、工作方式具有较大转变;我校的办学品位得到提升,学校特色得到增强。

感恩教育课题总结 第3篇

感恩是一种文明,感恩是一种品德,更是一种责任。感恩应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的修养,也是人之常情。对于今天的广大青少年来说,感恩意识绝不是简单的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回报老师的教育之恩。它更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为了让我班全体同学心怀一颗感恩的心,积极地面对生活,我们组织学生开展了一系列感恩主题教育活动,让同学们在活动中有所认识,有所感悟,有所启迪。

一、达到了活动目的

通过本次“感恩”系列教育活动,学生知道了如何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并在此基础上学会了关心他人、知恩图报。使学生树立起了感恩之心,使学生对父母心存感恩,更使学生把这种爱化作博爱,能够感恩帮助过自己的人。学生几乎能够时时、事事、处处心存感恩,使家庭充满和谐、充满爱心、充满希望。

二、内容与形式

1、从实践体验入手,开展了父母感恩教育。

从九月开始,要求各班利用班会向学生进行了全员发动,公布感恩系列教育活动内容。让全班同学从实际出发,从小事做起,开展了“帮父母做一件家务事”“少先队员义务劳动”“给父母讲故事、送礼物”等活动,通过让学生写体会、写信等,筑起了父母与子女沟通的心灵之桥。

2、从班会入手,开展了感恩父母教育。

结合班级实际,召开了主题班会。开展了一些活动,用不同形式和父母交流一次感情。折射出了学生对家长的关心和感激。

3、从读书收集资料入手,开展了感恩父母教育。让学生收集了部分名言、警句等进行交流、熟读、背诵、理解,汲取传统美德之精华。

4、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用不同的形式了解父母的生日,向父母老师表达了自己的祝福。

三、开展感恩励志教育带来的四大变化

其一、感恩父母,发奋学习蔚然成风。

在本次感恩励志活动中,同学们把最真挚的感情送给了父母。同学们说:“感恩父母,是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是父母养育我们长大成人,是父母给了我们世界上最伟大而崇高的亲情。感恩父母是做人的底线……。”

第二、感恩老师,使师生关系更加密切。

在这次教育中,同学们普遍认识到要感恩老师,“是老师传授我们知识,是老师教给我们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是老师给了我们照亮人生道路的灯塔……。”

第三,感恩学校,使学校成为更加和谐的校园。

在一个个感恩励志班会上,在一篇篇文章中,我们经常听到和看到的是类似这样的话语:“大源学校,我的母校。感恩您,您给我一个展示才华的舞台;感恩您,让我结识了那么多山南地北的同窗好友;感恩您,让我在这里接受到那么多的人文关怀;感恩您,给我一段美丽的大学回忆……”而讲这些肺腑之言的同学也不乏埋怨过,牢骚过学校或同学的人。但是现在他们学会了感恩,整个校园也一下子变得很精彩,原不太和谐的班级,感恩励志教育将大家凝聚在一起。

第四,感恩励志教育使师生的胸怀更加宽广与大度,这也是此项活动的重要收获。

原本有些斤斤计较或心胸狭窄的.人在感恩励志教育中得到了很大的改变和提高,变得那样宽容与大度,因为他们认识到“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是生活的大智慧”,真正的“感恩”是对世间所有人所有事心存感激。同学们说:“我们要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朋友、感恩一切曾帮助过我的人”。这毋庸置疑,而下面这段话也在师生中不胫而走,到处传颂:

“感激伤害你的人,因为他磨练了你的意志;感激绊倒你的人,因为他强化了你的双腿;感激欺骗过你的人,因为他增进了你的智慧;感激蔑视你的人,因为它塑造了你的自尊;感激遗弃你的人,因为他教会了你独立。凡事感激,学会感激,感激一切教你成长的人。”对这段话的认同说明师生的思想升华到一个新的境界,说明师生们的胸怀可以与天空相媲美。有了这样的一种变化,对感恩励志教育活动的意义怎样评价也并不算过分,因为他要塑造的是一种全新的人格。

感恩教育课题总结 第4篇

一、指导思想

为进一步落实我校《关于开展“珍爱生命感恩生活”主题教育活动的通知》,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珍爱生命、感恩父母、感恩社会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开展了教育系列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有所认识,有所感悟,有所启迪。

二、活动主题:

珍爱生命感恩生活

三、具体活动过程宣传动员阶段:

为了让同学们提高对这次主题教育活动月的认识,学校定了详细的活动方案,并积极安排布署。充分利用校园广播、黑板报、主题班会等形式宣传“珍爱生命,感恩生活”的主题教育思想,创设校园感恩氛围,提高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

全面实施阶段:

1、将生命健康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各门学科是生命教育的显性课程,在这些学科中增强生命教育意识,充分挖掘了生命教育资源,适时、适量、适度地对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生命教育。

2、将生命、感恩教育活动与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结合起来。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本身就包含有生命、感恩教育内容,通过有关方面的习惯养成教育,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督促学生学会关心自我、关心他人、关心自然、关心社会。

3、积极开展学生青春期生理、心理健康教育。

4、举办了专题教育活动。聘请了司法、交通、公安、优秀毕业生等有关人员为学生举办专题讲座,加强学生生命教育,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热爱,教给学生安全知识、自我防范、自我保护的常识,提高学生生命健康意识,依法保护自己,尊重他人的生命健康权。

5、开展了主题班会、团队教育、社会实践等活动。有计划地开展以“珍爱生命,感恩生活”为主题的各种实践活动,加强对广大学生的生命教育,使学生了解自己的成长历程,激发学生对生命成长的自豪感,培养积极的生命价值观。

6、组织了“珍爱生命,感恩生活”征文活动。

以班级为主体,召开了《珍爱生命,健康成长》的主题班会,并推荐优秀的主题班会在全校集中展示。

感谢父母养育我感谢老师教育我感谢同学帮助我感谢自然赐予我

通过这次“珍爱生命感恩生活”教育活动,提高了我校学生对生命教育活动的认识,让每一个学生都怀有感恩之心,使全校师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感恩生活,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生命潜能,唤起学生对生命的关爱,积极地面对生活,达到了创建和谐校园,愉快地学习和生活的目的,同时也激发了广大老师的工作热情和责任感,进一步提升了我们对生命价值的理解和守护。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努力,积极探索,切实把“珍爱生命感恩生活”教育活动开展的更加深入,让校园奏响和谐的强音!

感恩教育课题总结 第5篇

课 题 名 称:开头中间结尾的作用

课 题 主 持 人:闫桂华 陈爱国 刘忠晶

主持人所在单位:宝泉岭农场学校

(公章)

开 题 日 期: 20xx年9 月

黑龙江省宝泉岭管理局宝泉岭农场学校制

《初中语文开头中间结尾的作用》课题的确立,以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据。

建构主义理论被认为是目前最具前景的学习理论。它纠正了早期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关于学习是通过强化建立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教育者的目的在于传递客观世界的知识,学习者的目标是在这种传递过程中达到教育者所确定的目标,得到与教育者完全相同的理解的错误认识,重视学习者内部的认知过程,关心知识是如何被加工理解的,强调学习者头脑中原有认知结构的作用,提出了有效的教学应该是引导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参与学习;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保持有效的互动过程;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建构提供学习材料、时间及空间的保证;使学习者形成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关注学习者对自己以及他人学习的反思;使学生获得对该学科学习的积极体验与情感。

建构主义理论所提出的以上观点,是对《初中语文开头中间结尾的作用》的充分的理论支持。《初中语文开头中间结尾的作用》依据建构主义理论,吸收现代语言学和心理学科学成果,通过研究实践,取得适应学生发展需要的阅读能力评价工具,与此同时,使学生的阅读能力真正得到提高。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记叙文开头作用:

1、总领全文,点明主旨。

2、为下文作铺垫。

3、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4、奠定全文感情基调。在文章开头归纳起来就是:总提、总领全文、开启下文(引出下文)等作用文章结尾的重要性不亚于开头,常见的结尾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画龙 点睛,点明主题 二、首尾相助,呼应全篇三、 总结全文,概括文意 四、含蓄凝练,言有尽而意无穷 五、戛然而止,发人深思

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掌握记叙文阅读中句段的阅读规律,能独立、准确地阅读篇幅较长的记叙文体,能把握其阅研究课改过程中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

1、提问什么样的段落是重点段落,学生回答。

2、出示经典段落,学生分析作用

3、学生自讨论总结段落作用,教师找一名学生到黑板总结。

4、找学生评价后师出示段落作用,学生识记

首段——总领全文;引起下文;设悬,激趣,作铺垫

尾段——总结全文;点明主旨;交代结局,引人深思,耐 人回味。 过渡段——承上启下。

课题研究进度安排与具体措施

(一)研究的过程

1、准备阶段(—)

(1)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分析该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2)组内专题座谈。

(3)组织课题组教师进行所带班级公开课教学。 (4)撰写课题方案。

2、实施阶段(—)

(1)训练学生记叙文的开头中间结尾的作用 (2)以课文为范文进行训练 (3)实践探索总结方法

(4)分阶段召开课题研讨会,交流阶段性研究成果,对实验操作及时调控,不定期请专家指导课题的研究。

3、汇总阶段(—)

感恩教育课题总结 第6篇

感恩是一种情怀。你有一颗感恩的心,你会快快乐乐的感受学习,体验生活;你有一颗感恩的心,你会规范自己的行为;你有一颗感恩的心,你会感受到父母对你的感情、老师对你的恩情、朋友对你友情;你有一颗感恩的心,你会对你所遇到的一切都抱着感激的态度,这样的态度会使你消除怨气。怎样使学生体验这种情怀,形成这样一种品德呢?三月份我班利用几个节日活动为基点,通过展开活动让学生体验感恩、践行感恩。

一.开展活动,营造氛围,让学生在活动中蓄情。

首先是利用以“家庭教育投入调查”为起点,让学生充分了解在成长的过程中家庭、社会所付出的代价,从而唤起学生对学习、对前途、对人生的理性思考。让同学们知道什么是感恩,为什么要感恩。为强化学生的感恩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八妇女节精心策划了丰富多彩的寓教于乐的感恩活动:如让同学们讲讲父母亲关心自己的亲情故事、说说老师耐心细致教育自己的感人故事,议议同学之间互帮互助的友情故事,写写感恩的`日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这些定格的温馨照片,使孩子们瞬间找到了失落的感恩之心。他们逐渐明白原来平淡的生活中处处充满了爱的哲理。同学们在反刍生活的同时,还把父母为培育子女成长所支付的一切费用罗列出来。在算算、想想的过程中,同学们感受到自己平时视而不见的却是一笔笔多么昂贵的财富!而这一笔笔财富又蕴含了父母多少深切的爱!感触万分之余,感动之心溢于言表。同学们用讲故事、写日记形式表达对父母的感谢。

二.关注现实生活的感恩细节,让同学们在生活中践行。

为了让感恩行动看得见,摸得着,班级还给同学们留了感恩作业,就是让同学们关注父母的喜好,了解他们的心愿,记住他们的生日,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为父母消除疲劳,向父母表示感恩。最让同学们们受益的是,同学们还试着通过自己的努力给父母带去进步的喜讯、成功的喜悦。感恩教育活动得到家长的配合,家长们积极参加感恩活动,给学生赞赏和鼓励,为学生提供机会,培养他们知恩报恩的行为习惯。

关爱是一句口号,我们天天传唱;关爱是一项活动,我们积极参与;关爱是一项任务,我们努力完成;关爱更是一种精神,在我们周围奕奕发光。让我们真正把“关爱”二字放进心里,为你周围的人和自己,多做一点,再多一点……如果身边的人都微笑着,这个世界将变的多么纯净、温暖而美好!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感恩教育课题总结 第7篇

在当今社会,孩子在父母的心目中成了“小皇帝”、“小公主”,溺爱有加。而孩子自己也养成了唯我独尊、自私冷漠的心理趋势,孩子们渐渐远离了感动,忘却了感恩,以为父母的养育和教诲都是理所当然。针对这种道德的缺失,情怀的失落,我校全面启动“心存感恩,与爱同行,健康成长,快乐相随”的感恩主题教育活动,运用活动引领,细节渗透,文化熏陶等有效的策略,让孩子找回感恩的心,领悟生命与成长的真谛。

一、开展活动,营造氛围,让学生在活动中蓄情。

感恩教育需要通过主体的参与,我们首先是利用国旗下讲话、主题班队活动,让孩子们知道什么是感恩,为什么要感恩。平时,我们加强学生的感恩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我们还精心策划了丰富多彩的寓教于乐的感恩活动:收集温馨照、算算亲情帐、讲讲亲情故事、写写感恩信。孩子们把童年生活中父母、老师对自己关爱的照片收集起来,用文字记录照片拍摄时间、地点,以及简要的情节,并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这些定格的温馨照片,使孩子们瞬间找到了失落的感恩之心。他们逐渐明白原来平淡的生活中处处充满了爱的哲理。孩子们在反刍生活的同时,还把父母为培育子女成长所支付的一切费用罗列出来。在算算、想想的过程中,孩子们感受到自己平时视而不见的却是一笔笔多么昂贵的财富!而这一笔笔财富又蕴含了父母多少深切的爱!

感触万分之余,感动之心溢于言表。孩子们用讲故事、写信的形式表达对父母的感谢。我们还开展了“感恩黑板报评比”“利用废物,制作感恩贺卡”、“感恩绘画展示”、“感恩征文”比赛、为敬老院的孤寡老人种蔬菜、送蔬菜,送祝福送温暖活动等。这些“感恩活动”从感性的品评,到理性的思考,再到心灵的碰撞,再到行为的实施,让孩子们经历了深刻的体验过程,心中不禁蓄满了深深的感恩情结。释放出孩子积蓄已久的感恩之心。

二、关注现实生活的感恩细节,让孩子在生活中践行。

为了让感恩行动看得见,摸得着,我们运用以大见小,以点带面的策略,提出了三项感恩作业,就是让孩子用一句话向父母表示感恩;用一个举动为父母消除疲劳;一天当家为父母分担家务。我们要求孩子们每星期至少做一次,并且能够持之以恒地做下去。最让孩子们受益的是,通过与父母交流他们开始关注父母的喜好,了解他们的心愿,记住他们的生日。孩子们会在不经意中给父母长辈送去最温馨的祝愿。他们还试着通过自己的努力给父母带去进步的喜讯、成功的喜悦。为了得到家长的配合,学校还专门发出一份致全体家长的公开信,希望家长们能够督促孩子积极参加感恩活动,多给孩子赞赏和鼓励,多为孩子提供机会,培养他们知恩报恩的行为习惯;同时也希望家长们能做孩子的榜样,孝敬长辈,心存博爱,多带孩子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和爱心捐助等。

三、构建家校一体的感恩网络,让学生在文化中熏陶。

在感恩教育活动启动阶段,学校就专门成立了感恩教育的.领导小组,加强活动的指导,和活动过程的管理,多方征求意见,不断提高活动的实效性。同时学校通过搭建平台,加强与家庭的联系,达成共识,形成教育合力。学校还大力营造感恩文化。我们曾组织孩子们观看《妈妈再爱我一次》、《漂亮妈妈》等感恩电影,并作观后交流,孩子们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憾。我们还组织孩子学唱感恩歌曲、诵读感恩文。

总之,感恩是一种文明、一种品德、更是一种责任。感恩的主题是永恒的,作为祖国的下一代培育者的我们,肩负着重担。新时代不仅需要技术人才,社会更需要懂得感恩、懂得合作、懂得生活的素质人才,就让我们一起努力,让每一孩子都怀有一颗感恩的心,积极地去面对生活,让人文的光彩照亮校园,让真情充溢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让可爱的校园奏响和谐的强音!

感恩教育课题总结 第8篇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是祖先为我们留下的教诲,

作为学生要懂得感恩,感激给你生命的父母,感激教育过你的师长,感激曾经帮助过你的人,感恩磨难磨砺了你的意志。成长中的学生,要懂得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美德,不懂得为别人的难处考虑的人是自私的,没有一个人能离开别人的关心和帮助而成功。让学生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看世界,乘着感恩的翅膀成长翱翔。

感恩我们伟大的.祖国,先要从我们的身边做起,从感恩我们的社会、父母,老师、同学、开始。因此,我校以班级为单位开展一系列活动:(1)“对父母的五个一”感恩活动:给父母端一杯茶、给父母洗一次脚、让父母满意的一次决定、给父母交一份科学合理的学习计划、给父母写一封表达感恩的书信。(2)“对老师的七个一”感恩活动:为老师写一封信、谈一次心、做一张贺卡、提一个建议、标一个决心、送一句话、写一首诗歌。(3)“对同学的一帮一”感恩活动。(4)“对社会与自然的感恩教育活动”等。全校性的活动还有吟诵有关感恩的诗歌、听有关感恩的演讲、看有关感恩的电影、学唱感恩歌曲、出一张与感恩有关的手抄报,评选“感恩之星”等。我们将评出最佳贺卡、最佳寄语和最佳书信,并结合上述活动和平时表现评选出“感恩之星”。

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活动之一就是书写家书。“家书”这个传统由来已久,也是表达感情的重要渠道,品读名人家书,我们时常被书中蕴涵的殷殷关切、希望与爱所感动,所折服。希望同学们能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回忆家长对你的付出,把它写下来,并且发动家长积极参与,写一封回信或一段寄语。我们希望通过“家书”这样的形式,培养学生感恩父母的情感,在校园内开展一次对学生也是对教师自身的感恩教育活动,让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人都能感受到恩情的可贵、生活的美好,共建和谐融洽的校园文明和家庭环境!

“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品德,是一片肺腑之言,如果人与人之间缺乏感恩之心,必然会导致人际关系的冷淡,所以,每个人都应该学会“感恩”,这对于学生来说尤其重要。学生现在都是家庭的中心,平时只知有自己,不知爱别人。所以,学生要学会“感恩”,其实就是要让学生懂得尊重他人。对他人的帮助时时怀有感激之心,让学生知道每个人都在享受着别人通过付出给自己带来的快乐的生活。

感恩教育课题总结 第9篇

学会感恩,是一个人良好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众所周知的古语:“投我以桃,报之以李”、“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等等,说的正是一种知遇之恩、养育之恩、提携之恩与救命之恩。而儒家文化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其实也包含着感恩的情结,这些良好的道德文化,传承了千年,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然而,在当今这个科技与经济突飞猛进的时间,“感恩”却被一些人渐渐忘了。

为了在学生当中唤起感恩的心,让同学们在生活中体验感恩的事,学校在xxxx年5月开展了“感恩教育”主题活动。

活动主要有三部分内容,一是观看影片《暖春》,然后开展大讨论,二是征集感恩活动或行动的照片、DV、艺术作品,三是举办一场感恩教育节目展演。

本次活动全校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气氛浓烈,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在观看影片《暖春》时,每位同学都被故事的内容感动,不时能见到感动流泪的同学。观看完毕后,各班开展了大讨论,就影片的内容、身边的感动事等发展自己的看法,并由同学代表记录下每位同学的发言,学校收集了各班的感言,出版了一期宣传专栏,让同学们的思想得到交流。

在征集感恩活动的作品时,收到了很多同学们自己的感恩行动的照片,有家人亲子活动的,有帮助他人的,有班集体活动的,有反映劳动者辛勤工作的,在DV作品中,有反映教师上课的,有采访师生对“感恩”、“感动”的理解的,有反映班集体生活的,还有大量的书法作品、美术作品……,所在这些,都反映出同学们在用心参与、体验感动……

最后的一嘲感恩教育活动节目展演”于5月25日举行,把本次活动推向了一个高潮。活动主会场设在高中部,参与者中有特别一群——初三级的家长们!参加演出的节目有讲述身边的感恩故事、唱感恩歌曲、演感恩小品,有对学生和家长进行采访等,主管德育工作的池柏榕副校长和陈汝深副主任还在活动中演唱一曲《念亲恩》,使演出达到高潮。最后,崔海友校长对本次感恩教育活动作了总结,肯定了活动取得的成果,提出我们应“常怀一颗感动的心,让我们生活在感动中,让感动与我们同行”。

一、大力宣传,营造氛围

感恩教育需要学生的参与,我们一方面通过国旗下讲话宣传《感恩教育活动倡议书》,“感恩”主题宣传栏、条幅,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感恩、为什么要感恩;另一方面通过评比感恩教育专题板报,播放感恩歌曲营造校园感恩氛围。

二、开展活动,积蓄感情

我们精心策划了丰富多彩的寓教于乐的感恩活动,通过算算亲情帐、讲讲亲情故事、学生从点滴中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关爱、树立了关爱父母之心;通过《人生路上的领路人——感谢您,老师》演讲比赛,学生深刻理解老师的谆谆教诲、进而感恩老师;通过“同学如手足”作文比赛,学生回忆了同窗好友对自己的爱,进而萌发感恩朋友之情。

通过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同学们逐渐明白平淡的生活中处处充满了爱的哲理。这些“感恩活动”从感性的品评,到理性的`思考,再到心灵的碰撞,使学生经历了深刻的体验过程,心中不禁蓄满了深深地感恩情结。这些活动释放了学生积蓄已久的感恩之心。

三、关注细节,践行感恩

为了让感恩行动看得见、摸得着,我们运用以小见大、以点带面的策略,提出了几项感恩作业:写写家书、“六个一”真情活动、“我为同学做一事”。学生通过这几个作业表达了自己对父母、老师、朋友的感谢,做到了从点滴做起、从身边做起,力争成为一个充满感恩之心的青少年。

四、构建网络,文化熏陶

南宫二中顶岗实习小组认真准备活动方案,加强活动的指导和活动过程的管理,多方征求意见,不断提高活动的实效性。同时,充分发挥现代大学生的优越性,积极走进学生、走进教师、走进家长。

在构建网络的同时,我们还大力营造感恩文化。组织学生观看《建国大业》等感恩电影,并作观后交流,学生们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我们还组织学生学唱感恩歌曲、诵读感恩文章、讲述感恩故事等等。感恩文化成为校园内最亮丽的风景线,成为校园内最和谐的生活篇章。一批批有感恩心的青少年茁壮成长起来。

五、扎实活动,效果显着

为了使活动有的放矢、落到实处,我们精心的制作了月活动方案,并把工作详细安排到每一周。全体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共同营造的充满爱心的大环境中,从“接受爱”到“表达爱”,从知恩到报恩,逐渐形成了良好的道德品质,成为知恩图报、心存博爱的人。

感恩教育课题总结 第10篇

感恩,来自于心理的满足,来自于对人对事的宽容和理解,来自于一种回报他人和社会的良好心态。感恩,能够促进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有利于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感恩,使人少些抱怨,少些仇恨,少些对抗,多些宽厚,多些友善,多些快乐,使人有积极的人生观,有健康的心态,能够善待他人的误解与错误。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才会对生活对人生充满希望,才会理智地面对人生旅途中的一切挫折和不幸,才能从容地面对一切思想上的是是非非,才能带来他人对自己的尊重与感激。感恩,善待了自己,也快乐了自己。

为了让同学们懂得感恩,并不断体验和感悟到在感恩中成长的快乐和收获,特以感恩为主题举行一次班会。

此次班会的目的,是想让大家真正理解感恩的含义,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看待社会,孝敬父母,尊敬老师,关心同学,进而提高大家的思想情操。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得到过别人的帮助和支持,我们也应该时刻感谢那些帮助你的人。一个人的成长,要感谢父母的恩惠,感谢国家的恩惠,感谢师长的恩惠,感谢所有人的恩惠。感恩不仅仅是在于班会时同学们讲的点点滴滴。感恩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感恩生活给予我一切;感恩对手让我认识自己,看清别人;感恩快乐让我幸福,美好的生活着;感恩伤痛让我学会了坚强。让感恩走进心灵,感恩需要你用心去体会和报答,感恩父母是我们人生的第一任老师,因为有感恩,才让我们懂得了生命的真缔。

常怀感恩之心,我们便会更加感激和怀想那些有恩于我们却不言回报的每一个人。常怀感恩之心,便会以给予别人更多的帮助和鼓励为最大的快乐,便能对落难或者绝处求生的人们爱心融融地伸出援助之手,而且不求回报。常怀感恩之心,对别人对环境就会少一分挑剔,而多一分欣赏。

此次班会举行得很成功,大家通过这次班会深深懂得了自己以前从未思考过的某些问题,深深反思了以前自己在对待父母、老师方面的错误,大家表示要以此次班会为起点,真正学会如何去感恩。

感恩教育课题总结 第11篇

课题组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确定了课题研究计划。课题的实施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准备阶段(20xx年8月——20xx年9月)

(1)向市教育局科研办申请课题立项

(2)准备课题研究的有关资料

(3)确定参加课题研究的有关人员

(4)制定研究实施方案,确立各项研究的主要承担人,落实各项研究的研究计划。

第二、实施阶段(20xx年10月——20xx年8月)

(1)本课题的各项研究内容按计划开展研究。

(2)深入开展行动研究、理论研究。

(3)组织专题研讨和经验交流。

(4)20xx年3月对各项研究进行中期检查,各项研究的负责人汇报研究进展情况及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第三、总结验收阶段(20xx年10月)

(1)各项研究先后各自进行总结,并将总结上报课题组。

(2)课题组进入总结阶段,并完成总结报告。

(3)申请教研室领导对课题组进行评估验收。

(4)将验收后的结果上报课题组。

感恩教育课题总结 第12篇

教育管理开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教育是立国之本。高等教育是整体国民教育的重要支柱。高等教育管理水平的提高是其健康发展的切实保障。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管理日趋成熟和完善。但也难免仍有偏颇之处,极端失衡之时,常发生对个人、集体乃至社会有负面影响的事件。这些问题有涉及教师管理方面的,也有学生管理方面的,也有全局性的。比如,不能处理好优势学科与薄弱学科之间的关系,为迅速提高学校学术知名度,向优势学科制定一边倒的激励政策,致使薄弱学科的发展更是雪上加霜,举步维艰,学科之间的发展严重失衡,继而影响整个专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同时也影响薄弱学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不能正确处理基础学科与专业学科发展之间的关系,为了迅速提高科研经费总量校际间的排名,激励政策与科研经费持有量挂钩,间接地向专业学科倾斜,也严重影响了基础学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不能正确地处理好教师教学、科研和开发工作之间的关系,由于教学工作与学校的知名度不能直接显著挂钩,从而制定政策时轻教学重科研与开发,致使有些教师在教学上投入精力不足,基本上是疲于应付,造成教学质量明显下滑,同时也影响认真从事教学工作教师的积极性;不能正确处理不同层次教师之间的关系,论资排辈,给年轻教师职称待遇等方面设置过多苛刻条件,或者只考虑近期科研成果对学校学术地位提升的贡献,不考虑有较深资历教师对学校贡献的历史沉淀,都会影响一部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学生诚信和教师敬业素养存在不足,考风不正,违反考纪的事件还不能完全杜绝,严重影响健康学风教风的树立;个别学生生活习惯不良,不能正确处理和其他同学之间以及和老师之间的关系,极端事件时有发生;一些学生还不能高度领悟学习的目的,造成学习态度不端正,积极性不高,成绩不佳,对前途感觉渺茫;有些学生还不能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普通学生和班干部之间的关系、缺乏对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敬畏,损人利己,急功近利,集体荣誉感淡漠,纪律涣散,不服从班干部管理甚至发生矛盾的事情时有发生等。把握好高等教育这些方面正确的辩证关系,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针对所存在问题应采取的对策

(一)各个学科之间要均衡发展。

学科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可能是多种多样的。有客观原因,如实验室规模和硬件设备条件差异、部门隶属关系不同、地理位置优劣等。也有主观原因,如历史沉淀是否厚重、人员结构是否合理等。对于优势学科,做到有所谓,给予特别的激励政策,锦上添花,使其在国内甚或在国际上名列前茅,由此提高学校的知名度,继而带来物质和声誉上的丰厚回报,进入良性循环。这样做无可厚非。但是,高等学校最终是要以培养高质量的专门人才为目标。对每一个专业都有一个自身所要求的完整的知识体系。这些知识体系需要若干个学科来支撑,缺一不可,不可偏颇。任何一个学科实力的缺陷都会影响培养的整体质量水平。所以,对于相对薄弱的学科同样需要加大力度进行扶持,做到雪中送炭,这是保障乃至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采取的手段。否则,由于毕业生质量的下降,学校声誉势必会受到拖累,优势学科所带来的亮点也难免会昙花一现,不可能做到可持续科学稳定发展。

(二)基础学科与专业学科区别对待。

科学发展有其自身规律。科学发展的源动力是社会实际需要。专业学科与社会实际结合紧密,源动力的敏感性最强。社会实际需要一旦出现,直接催生的就是相关专业学科的成果,当然也伴随着与之相称的丰厚回报。专业基础学科为专业学科提供理论保障,随着社会需求相应科学问题的深入,会逐渐触及,其价值也会逐渐显现出来。基础学科为专业基础学科提供全面的理论支撑。其受社会实际需求的影响最不敏感,滞后程度最大。但是,最终所涉及到的基础学科科学问题,也是最根本的、影响最深远的,所带来的是社会实际深层次的全面进步。根据这样的科学规律,对专业学科、专业基础学科和基础学科政策上应区别对待。否则,会起到拔苗助长、杀鸡取卵的负面效果。专业学科出成果的周期最短,专业基础学科次之,基础学科最长。对专业学科可以要求其紧跟社会发展实际需求,快出成果,快出效益。对基础学科要耐得住寂寞,允许其做一些短期内无显著成果的前期扎实工作。对于专业基础学科的情形介于两者之间,一方面鼓励其对社会实际问题进行升华,创造更大的效益;另一方面对所涉及的科学问题进行进一步的凝练,寻求更深更广更扎实的知识储备。

(三)明确教师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

高等学校教师承担着教学、科研和开发等各类职责。要正确把握这些职责之间的辩证关系。高校教师应该以教学为中心,科研是为了保证理论水平的不断提高,开发是为了应用实践能力的不断加强。不可颠倒。科研院所的中心工作才是科研,生产实体的中心工作才是开发。如果把主要精力放在科研和开发上,势必会削弱教学工作精力的投入,影响教学质量。高等学校各项政策的出台都不应该动摇和削弱教学的中心地位。

(四)充分发掘教师潜力做到各尽其能。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对人才培养力度的逐渐加大,高校高层次教师也不断得到补充,现阶段基本形成了老中青相结合的局面。老教师具有教学经验丰富,对问题洞察力敏锐、分析能力强等特点。年轻教师掌握计算机、外语等工具扎实,接受新事物能力强。应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无论是在教学工作中,还是在科研和开发工作中,构成一个有机的相互协调的集体。老教师为年轻教师传授各方面的经验,指引科学研究的方向;年轻教师为老教师提供先进的计算、交流的工具和新思维,共同促进团队和学科的进步和发展。科研方面激励拔尖人才涌出的同时,也要给予普通教师经费等方面的基本保障。如前所述,科研是为教学服务的。科研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使教师把握该学科科学理论的前沿。只有高等教育所有参与的教师整体水平得以提高,才能促进高等学校整体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

(五)加强学生诚信教育严肃考风考纪。

考试是课程结业的衡量手段。考试成绩是检验教学各个环节完成效果的重要指标。对学风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目前我国高校基本都实行了学分制。但严格来讲并非完全的学分制,课程学分申请并非无条件完全开放的,具体安排也没有完全自由申请的常设机制。这种安排介于学年制和学分制之间。这也是由目前整体高等教育所处环境的状况所决定的,也是与之相适应的。学生诚信、教师敬业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还需要继续加强。现阶段若贸然实施全方位的学分制,则会严重影响正常的教学管理秩序。但最终学年制必然要走向学分制。目前学生诚信还存在着缺失,考试作弊等不良考风考纪现象依然存在,实行完全学分制,会对诚信考试的学生造成不公平,对学风产生负面影响;同时,有些教师敬业等价值观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学生通过各种渠道让教师从命题、阅卷等环节予以不正当的照顾,也会败坏教风,从而扰乱正常的教学秩序,引发校园诸多不稳定因素。在学年制向学分制过渡的现阶段,对选修课和必修课区别对待,必修课严把课堂教学、课后作业等各个教学环节,选修课则主要关注结课成绩考察环节,是完全正确的。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专业知识延伸的方向;同时,在学风教风有待提高的情况下,保证必修课的教学,避免毕业生质量产生太大的波动。

(六)学生要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和建立正确人际关系。

学生入学后要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其年龄基本上也都在十八岁以上,属于成年人,是公民,有选举权、被选举权以及其它宪法赋予的权利。就不可能像中学以前的生活,都被家长和老师包办。要开始对自己的一言一行负责。无论做什么,都要先会做人。首先要做一个机体健康的人。“每天运动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这个口号应该响应。生命在于运动。还要保持充足的睡眠、合理的饮食等良好的生活习惯。继而要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比如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等。遇事要学会“零汇报”,不要“无汇报”。开学回到了学校,要主动给父母报声平安。老师给布置的任务,要有始有终。无论结果如何都要有个回音。这样老师才能及时了解动态,以便更好地把握进程或对计划做出灵活的调整。老师和家长对学生教育的目标是高度一致的。学生有不清楚的地方,在家听父母的,在学校就应该听老师的。老师固然也有错的时候,但应该都是善意的。既然老师阅历比学生丰富,虽然不能保证每次决定都是完全正确的,但对的概率总应该比学生一无所知随机选择对的概率高。要懂得最基本的礼仪。比如接、打电话等。给父母、老师打电话,要先告知对方自己是谁。接听父母、老师的电话,应该最后挂断。善待同学和室友。能在一起学习生活是一种缘分,要互助互爱。

(七)学生要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

毫无疑问,学生主业是学习。中学阶段,教学内容会反复地讲。特别是高中阶段,提前一个学期甚至一个学年就把课程内容讲完了,剩下时间就是复习。而大学每门课都有其教学计划。最好通过课前预习、上课听讲、课后温习、做作业、章节小结以及结课前总结等多个环节训练达到对内容的掌握。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大学扩招前,学生有固定的班级自习教室,课表上也都安排有各课自习辅导的具体时间。大学扩招之后,无论是从时间上还是从空间上,都给师生交流带来了诸多不便。现在有问题最好抓住课前课后的时间找老师及时答疑。事后也可以通过其它方式,如即时通讯工具和电子邮件等,和老师进行联系。学会知识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增强获得知识的能力。还要会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以使学生各方面的素养得到普遍提高。学生将来应该渐次成为能自食其力的人、对社会有用的人、优秀的人。学习之外业余生活可以是丰富多彩的。应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学好专业知识在此基础上创新,应该是主流,是成功率最高的。至于其它,在法律和各项规章制度允许的范围内,只要自己感兴趣,都可以去尝试。首先要做必须做的事情,其次是做喜欢做的事情。学生必须做的事情就是学习,学好专业知识。其次是做喜欢做的业余的事情。首先要成为合格的某专业学生;有精力和能力的话,其次成为有某项业余特长的某专业学生。当然也不排除例外。大学称之为大学,就应该是开放的、包容的。容纳不同类型的人才,容许各种各样成功道路的.存在。比如毕业之后走上管理工作岗位的,他们在学校也有很多就是专业学习上的佼佼者。这正是“通过学习专业知识,增强获得知识的能力,提高各方面素养”的实证。可以把必须做的事情和喜欢做的事情颠倒。这方面成功的例子也不止一二。但是追求成功的同时,就要有承受失败的思想准备。成年人,应该有所担当。教师讲好每一节课,是其基本职责。结课时能否及格是有教学大纲作为客观标准的。最终能否毕业也是根据专业培养计划来执行的。评判的过程不应该夹杂任何人为的因素。某门课不及格,仅仅表明这门课本次考试时学生没有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不能毕业也仅仅表明这一阶段学生没有完成该专业培养计划。对此不应有任何褒贬之分。

(八)学生要有集体荣誉感遵章守纪。

从原始社会一个人斗不过一头野兽,需要两个人合力开始,就有了协作。这两个人,也就构成了一个最小的集体。班级集体也必然是内部所有同学的有机结合。任何一个有活力的集体都有相应的行为准则。班级政策的制定属于规划中的最优化问题。最优化决策有相应的约束条件和目标函数。班级的政策是在整个班级内实施的,并且目标是要使整个班集体的利益最大化。如果把目标函数设定为个人的利益最大化,则每个人得出的决策过程会各不相同,也肯定都不会与班级利益最大化的决策过程完全吻合。个人的利益最大化相应的就是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的自私的一面。要明白这个道理。之后,就要有牺牲小“我”顾全大“我”的思想准备。全体同学都是生活在这个班集体里,如果不能通过每位同学的努力,使所在班集体的利益实现尽可能的最大化,整体上班集体里每位同学的利益也会更远地偏离自己利益的最大化。班集体政策的制定、执行和监督必须有相应的主体。有班集体必然要有班干部。有民主必然要有集中。某项政策出台之前要充分酝酿讨论、发扬民主,但最终制定和执行必然要有集中。为了抑制每个人自私的一面,政策的执行必须要有有效的监督机制。当然,学生管理能力锻炼也是整体素质提高的一个重要方面,政策制定、执行和监督等过程的参与要有尽可能大的广泛性。甚至,锻炼是首要的,荣誉是其次的。如果最终班干部是竞争上岗,获任班干部要对其他参与者有感激之情,因为有了后者才更大程度地调动了前者积极性,激发了其聪明才智。其他参与者也要对获任班干部表示祝贺,承认现实,把这个过程作为一个历史事件翻过。回顾既往,如果之后走向社会从事管理工作,在学校里班干部这项具体荣誉与最终所能达到职位的高低并不完全成正比。所以,对此尽可平静面对、坦然处之。学校各项政策制定之后就要切实地执行。至于可能存在的漏洞以及必要的动态变化,则有待不断完善和修订。但在某个阶段,就像游戏规则,既然是一个参与者就要严格遵守。如在足球比赛里,你可以选择犯规去延缓或彻底瓦解对方的进攻,但对接下来裁判给予你的黄牌甚至是红牌也要欣然接受。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上,扬每个人有利于班集体的善,抑每个人有损于班集体的恶,这是必然的。制定和执行政策的个体利益与班集体利益不可能完全一致。为了避免制定和执行政策的个体,由于一己私利可能给班集体利益造成的损害,就要对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进行严格的监督。监督权属于班集体,属于班集体的每个人。班集体是其每位成员的班集体。只有当班集体利益取得了最大化,才能整体上实现班集体中每位成员的利益最大化。班集体的每位成员都应该为班集体利益的最大化而努力。

三、结束语

高等学校优势学科与薄弱学科必须均衡发展,做到点面结合,既做到锦上添花又要雪中送炭,既突出高度又宽厚基础;根据基础学科和专业学科各自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促进各学科全面发展,避免顾此失彼的局面;教师要以教学为中心,树立科研和开发为教学服务的理念,保障教学工作可持续发展;各个层次教师要优势互补,制定政策要不同特点兼顾,充分发挥每位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使他们构成一个有机的充满活力的集体;加强学生诚信教师敬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树立积极向上的学风教风,创建健康校园氛围;学生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尊师爱友,和睦相处,要认识到学知识、学获取知识的能力、全面提高素质的渐次学习目的,做到勤学好问,要树立集体主义理念,自身利益与集体利益紧密结合,凡事顾全大局,无私奉献,要积极关心和参与班集体活动,无条件支持班干部工作,对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有敬畏感,做到有令必行,违纪必究。只有处理好这些方面的辩证关系,才能使高等教育管理有序地可持续发展,教育水平再上一个更高的台阶。

四、参考文献

[1]李占松.我国本科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32):23―39.

[2]李占松.大学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几点思考[J].科技信息,(33):177―178.

感恩教育课题总结 第13篇

关于教育科研课题开题报告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成为研究者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开展和参与课题研究是教师获得自我持续发展能力的最佳途径。事实证明,通过开展课题研究,边学习边做课题,边研究边实践,逐渐成为研究型的教师不乏其人。

一、课题开题报告的含义与作用

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何谓有价值、有创见性的问题?这样的问题从何而来呢?这需要研究者长期实践、细心观察和深思熟虑。当自己提出的课题得到上级认可后,就要把自己的研究方案设计好,即撰写科研课题开题报告。

课题开题报告就是课题研究方案的设计、规划和制定。换言之,就是当课题方向确定之后,课题负责人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的课题实施计划。开题报告主要说明这个课题有价值进行研究,自己有条件进行研究以及准备如何开展研究等问题,也可以说是对课题的论证和设计。

撰写课题开题报告是提高选题质量和水平的重要环节,是创新新知,不是可有可无的。正如学者文翁说过,搞好开题报告的主要目的.是促使大家理清研究思路,完善研究设计。制定课题研究计划和安排,是为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提供探索的途径。课题开报告初步规定了课题研究各方面的具体内容和步骤,对整个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起着关键的作用。对于科研经验较少的人来讲,一个好的方案,可以使他们明确课题研究的方向,避免发生进行一段时间后不知道下一步干什么的情况,保证整个研究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可以说,课题开题报告水平的高低,是一个课题质量与水平的重要反映。没有科学的开题报告,就没有科学而有价值的成果。随着教育科研管理工作规范化不断加强,开题论证问题越来越受到教育科研管理部门的重视。

二、撰写课题开题报告的基础性工作

写好科研课题开题报告要了解其基本结构与写法,但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重要的还是要做好基础性工作。首先,要了解别人在这一领域研究的基本情况。研究工作最根本的特点就是要有创造性,熟悉了别人在这方面的研究情况,才不会在别人已经研究很多、很成熟的情况下,重复别人走过的路,而是站在别人研究的基础上,从更高层次、更有价值的方面去研究;其次,要掌握与研究课题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理论基础扎实,研究工作才能有一个坚实的基础,否则,没有理论基础,你就很难深人进去,很难有真正的创造。因此,我们进行教育科学研究,一定要多方面地收集资料。要加强理论学习,只有这样制定出的开题报告才能更科学、更完善。

三、课题开题报告的结构

撰写开题报告是进行科研课题申请后的首要工作。通过开题报告的思考与写作可以帮助我们清楚地了解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个课题,究竟想做什么,想得到什么,怎么做,能否达到自己的预期目标?若分析后觉得不现实,则可以立即调整自己的方向和目标,使课题目标的达成有可能性,从而避免大题小作或小题大作。课题开题报告的写法根据课题研究的类别略有不同。但一般地说,科研课题开题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课题研究的背景

2.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本课题与之联系和区别

3.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4.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5.课题研究的目标

6.课题研究的内容(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7.课题研究的过程

8.课题研究的方法

9.预期研究成果

10.完成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11.参考文献

四、课题开题报告撰写规范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首先,要阐明课题研究的背景,即根据什么、受什么启发而进行这项研究的。因为任何课题研究都不是凭空来的,都有一定的背景和思路。其次,要阐明为什么要研究这个课题、研究它有什么价值,能解决什么问题。一般可以先从现实需要方面去论述,指出现实中存在这个问题,需要去研究,去解决,本课题的研究有什么实际作用,然后,再写课题的理论和学术价值,最后就是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课题研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要有针对性、可操作性,这是课题研究的生命力所在。解决的重要问题与提出的背景间有着必然的、照应的联系,不能游离或架空。

感恩教育课题总结 第14篇

社会的一种的美德,感恩是一种文明,感恩是一种品德。拥有一颗感恩之心,才懂得去孝敬父母;拥有一颗感恩之心,才懂得去尊敬师长;拥有一颗感恩之心,才懂得去关心、帮助他人;拥有一颗感恩之心,就能学会宽容,赢得友谊;拥有一颗感恩之心,就会拥有快乐,拥有幸福。

通过感恩教育,让学生学会“图报”,知道如何去报答父母、老师、朋友、学校和社会。根据感恩节活动计划,开展了一系列感恩教育活动,注重将感恩教育落实到实际行动上。

一、积极宣传感恩月活动。

少先队大部出了一期《知恩、感恩》的黑板报,每班级在黑板的左边开辟温馨提示栏,告诉同学们11月份是学校的感恩教育月,提醒同学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做到感恩父母,感恩师长,感恩社会。

二、感恩社会。

学校组织学生为双中过世的学生的家长爱心捐款,爱心捐款共计元。本次献爱心活动,全体同学都积极响应学校少先队的号召,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在这次活动中,涌现了许多“爱心小天使”,孩子们把自己的零花钱,自觉自愿地捐了出来,献出了自己的一片爱心,特别是五(1)的`学生,捐款钱数最多,其中同学就捐款100元整,同学捐款元。

三、20xx年11月24日各班开展了以“感恩”为主题的班会。

通过感恩教育使学生“知恩”。在这个社会里,谁都没有只索取而不付出的权力,人人每时每刻都在享受着父母、老师、朋友、他人、学校和社会的恩惠,人人都需要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来对待这一切。

四、感恩父母。

让同学们知道我们在妈妈的肚子里怀胎十月,来到这个世界很不容易,父母为我们的健康成长付出了很多心血。

在感恩节期间,各班开展了给妈妈、奶奶倒一杯水,拿一双拖鞋,捶捶背、揉揉肩,洗一次脚,做一件家务事的活动,要求三、四年级的同学每人写一篇感恩日记,要求五年级同学每人写一篇感恩父母的信,在父母生日的那一天祝福他们生日快乐,身体健康。

五、感恩师长。

感恩节当天的辅导员讲话中,我在广播里建议孩子们全体对老师深深的敬一个礼,并对老师说了一声“老师,您辛苦了,老师,我们感谢您!”

以此来教育孩子们尊敬老师是最重要的,是尊重老师的劳动,教学是一种艰苦细致的脑力劳动,老师为此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老师要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方案,认真上好每一节课,仔细批改每一份作业,老师的工作是辛苦而繁重的。

11月感恩月马上就要过去了,但我们感恩教育的活动不会结束,我们还会通过身边的一件件小事,抓住有利时机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树立身边的好榜样,让同学们从小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将来拥有幸福快乐的人生。

感恩教育课题总结 第15篇

在中职课程《Photoshop图形图像处理》中基于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

一、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的目的

中等职业教育的特点是,以社会人才市场的需要为切入点,以培养学生生存技能为根本目的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那么,中等职业教育中专业课教学活动就担负着培养学生生存技能的重任。在计算机专业中,Photoshop 作为一门专业课,是目前最为出名的平面设计软件,在图像、图形、文字、视频、等各方面都有涉及,其很强的实用性深受用人单位的喜爱。

在多年从事该平面设计软件的教学工作中,笔者始终把教学目标定位在:希望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并使用 Photoshop 进行平面设计这个技能,作为就业生存的一技之长。

(二)研究的意义

综合国内外研究现状来看,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上的教学 方法,强调在教学情境中展开教学活动,尤其适用于操作类课程的教学活动,针对当前中职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中职计算机 Photoshop 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意义:

一 是有利于提高中职学生学习计算机课程的学习效率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学习Photoshop 课程的学习技巧,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三 是有利于探索出一条适合中职学校计算机业 Photoshop 课程教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对促进中职学校学生的学习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文献综述(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提出问题,找到研究课题的切入点,附主要参考文献,约字):

(一)国内研究现状

近年来,任务驱动教学法作为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教学方法,越来越受到广大一线教师的普遍关注。目前国内对任务驱动教学方法也做了大量的研究,截止到 11月,使用关键字“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百度网页搜索中可以检索到大约1,570,000个相关记录,但大多数研究缺乏理论性、系统性,理论深度不够。

我国著名教育技术学者何克抗教授提出了“教学目标分析―情境创设―信息资源设计 ―自主学习环境设计―协作学习环境设计―学习效果评价设计―强化练习”的任务驱动教 学过程;人民教育出版社信息技术教育室的郭芳提出了“创设学习情景一呈现任务一讲 解演示一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协作完成任务―总结评价”的教学顺序。北京高级教师郭善 渡在《信息技术课与“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研究中得出:“任务驱动”适用于学习操作 类的知识和技能,尤其适用于学习计算机应用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任务驱动”可以培养 学生自学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能力。综上关于“任务驱动”教学的各种研究,可以总结出“任务驱动”教学的几点共同之处:

①任务驱动教学法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强调教学中任务情境的创设和小组的协作学习;

②新的知识点隐含在一个或若干个创建的任务情境中; ③学习活动以创建的任务为中心展开教学; ④任务需要有一个具体的目标指向;

⑤学生通过对任务进行分析、讨论和任务的完成实现意义的建构。

(二)国外研究现状

在国外,任务驱动教学(Task-based learning)主要用于语言的教学。研究比较有影响的当属 Jane Willis,他最早在 年就在其专著《任务驱动学习框架》(A Framework for Task-Based Learning)一书中,勾画了一个组织教学的模型,他认为每个任务驱动教学过程都包括以下三个阶段: